
花蓮縣大漢技術學院因疫情關係,原計畫安排學生實作歐式手工酸種麵包,改為教師研習活動。校長姚國山博士表示,非常認同韌性農業的理念,透過留美蘇小曼主廚八年來在部落採集、研發製作台灣特有種紅藜酵母的精神,堅持運用台灣小麥、來吉手工香糖和洲南霜鹽,食材100%全都來自部落與社區。


蘇小曼主廚發揮台灣小麥的麥香,在大漢技術學院的國家檢定烘焙考場,以歐式酸種麵包的製程,揉入部落小農保種的堅毅力,證明台灣原鄉食材手工慢熟的品質與適應氣候變遷的韌性。
她運用校園的設備進行手作麵包量產的可能性,以推廣不同於歐式酸種麵包的台式柔酸型奶油麵包開始,已帶領學生製出一批奶油柔酸手工麵包。由於疫情學生在遠距授課,下學期開始,會要學生挑戰高水比的台灣石磨全麥粒粉堅果麵包。為了讓大家體驗台灣小麥的迷人麥香,還有糙米麵包它的弱酸性及保濕性強、都比歐式手工麵包易於融入國人的口感,而且不需急於當日完吃的隨和特質,可以得到很好的推廣。
今日大漢教師研習營活動,食材已於7天前,進入天然發酵成為酵母的製程,再經過24小時的前一日,手做慢活麵包的手作歷程,用花蓮的水,紅藜酵母手工麵包內容採用台灣石磨小麥、嘉義洲南霜鹽、台東紅藜、嘉義來吉部落香糖一起孕釀。
休旅系主任游麗方博士介紹,駐校專業手工麵包達人蘇小曼主廚,她當年到部落教煮果醬。錯把紅藜聽成紅肉李,學生問可以煮嗎?她豪不考慮地回應一句可以,竟成了她開始紅藜酵母研究的志業。蘇小曼研究台灣紅藜酵母手做麵包,幾經失敗不屈不撓,成功之後並不會藏私且要做教育推廣。她已於部落直接開課,推廣六級產業的重要性,將技術不吝嗇地傳授給部落,也帶領休旅系師生們一同學習,了解這嬌貴的麵包製程。
蘇小曼為了發揚台灣特有種紅藜酵母,她的尋味之旅從高雄出發,進入部落以部落為師和土地對話,除了證明台灣原鄉食材的品質,幫部落紅藜做促銷,也推廣部落小農踏實種植傳統農作與保種的堅毅精神。她以歐式麵包的製程,走入在地特色風味的價值、走出一條用心製作手工的慢熟的路線。同時把部落對於人與大地相處的智慧,揉入她研發的過程中,也協助解決部落與市場之間的產銷難題。
大漢教師們對於紅藜手做麵包,如此花費時間的製程,感到很讚嘆,原來好的食材能調適逆境生長。共同期待消費者落實以採購健康食材烘焙的酸種麵包,促進台灣原住民部落產業的榮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