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所未見|花蓮崇德遺址發現宋朝銅幣,立霧溪出海口千年前,可能是海上貿易鼎盛的港埠!

花蓮崇德遺址出土的宋朝銅幣(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花蓮縣崇德遺址5/4日發現一枚宋朝鑄造的熙寧元寶銅幣,這是花蓮縣首次發現熙寧元寶銅幣,縣文化局初步鑑定認為彌足珍貴,可以推斷宋朝時期崇德所在地的立霧溪口,有可能已經是與大陸之間海上商業貿易行為鼎盛的港埠。

崇德遺址。(花蓮縣文化局提供)

崇德遺址發現的一枚宋朝鑄造熙寧元寶銅幣,在在崇德一處民宅建屋工地發現,除了這枚銅幣之外,還發現玻璃環、瑪瑙珠等等珍貴文物,均在在足以證明崇德所在地的立霧溪出海口,在宋朝時的海上貿易行為已經相當鼎盛。

文化局說,崇德考古遺址是花蓮縣秀林鄉崇德村地底下重要的文化資產,曾出土大量古往今來的珍貴考古文物;其中包含千年前完整的、帶精美紋飾的陶罐,以及獸骨與各式石器。除了說明史前人類的審美、喜好之外,再藉由與臺灣其他考古遺址出土玻璃珠等等珍寶的比較分析,更可以逐漸拼湊出史前臺灣文化各地相互交流的影像。

新聞辭典:熙寧元寶

熙寧元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材質是銅。北宋神宗趙頊,熙寧年間(公元1068~公元1077年)鑄造,有篆書,楷書,隸書。面文旋讀,版別很多,背上有衡字者和隸書者少見。另有“熙寧通寶”和“熙寧重寶”錢存世。資料來源:中文百科知識

新聞辭典:崇德遺址

崇德遺址位在台灣花蓮縣秀林鄉崇德聚落內,1923年由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發現。該遺址歸屬於十三行文化普洛灣類型。

崇德遺址在戰後的調查,自陳仲玉的立霧溪流域研究開始,但真正的遺址調查,始於劉益昌的的〈花蓮縣秀林鄉崇德遺址〉。2007年,劉益昌為執行「原住民文化與國家 公園永續經營之研究:太魯閣立霧溪流域人文活動之研究」,於遺址內發掘兩個試掘坑,出土許多文物。隔年,劉益昌再次進行試掘,該次發掘出土石板結構與兩具人骨。此次碳定年約距今1300-931年前左右。 崇德遺址目前最近一次的發掘在2016年,花蓮縣文化局尹意智為工程基地(下崇德段 834 地號)進行工程前試掘。本次發掘出土大量陶片、骨頭與少量石器。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橫跨立霧溪的太魯閣大橋

新聞辭典:立霧溪

立霧溪太魯閣語Yayung TakilisYayung ParuYayung Mntudu,是一條位於台灣花蓮縣的知名河川,因切割出落差達1千多公尺的太魯閣峽谷而聞名。此溪發源於中央山脈奇萊北峰合歡東峰之間的北坡。其中在天祥至錦文橋,此河段的河蝕地形就是太魯閣峽谷。支流不多,都集中在其上游區域。

立霧溪總長約有55公里,流域面積有616.3平方公里,平均坡度1:32,最長支流為陶塞溪。建有不少橋梁,其中錦文橋是太魯閣峽谷的起點,立霧溪源頭來自海拔3000公尺以上中央山脈,流經55公里長的河道,在下游匯集一條支流砂卡礑溪,在經過太魯閣大橋後注入太平洋海平面,下切浚深,河水湍急,落差甚大,形成不少的瀑布景點,比如達歐拉斯瀑布

關於立霧溪名稱的由來,太魯閣族人稱之Yayung Paru(意為「大河」)、Yayung Mntudu(意為「大小溪澗匯流成河」)。外人則以位在溪口北岸的太魯閣族崇德部落,原名德路固語:Tkijig、Takili社稱溪名:荷蘭東印度公司稱此溪為Takilis(又稱為Takijlik / Taccalies);清代文獻以擢其力得其黎漢語音譯;日治時以歷史假名遣タツキリ Takkiri」音譯,當年促音符號沒有縮小,如促音改發ツ音,正好以日文漢字立つ霧たつきり Tatsukiri」同音轉寫;戰後初期以漢字「達基利溪」、「塔次基里溪」音譯,後來才直接使用日文漢字為立霧溪。立霧溪源發合歡山奇萊北峰屏風山的源頭仍保留「塔次基里溪」的名稱。

立霧溪河口曾是砂金產地,據歷史記載可追溯到17世紀時,葡萄牙人曾在立霧溪河口發現砂金,從而吸引荷蘭人東部探金,後期也有漢人在此探勘金脈;據傳盛產金礦的「多羅滿」就是指立霧溪河口。其河口北側為得其黎海岸。現在立霧溪的源頭前往屏風山的半途仍有合歡金礦的遺跡。

2009年,立霧溪受到10月9日大雨沖刷山壁,土石崩落至溪谷,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不久便隨之沖破壩體。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我要報名
高中部報名網址:https://reurl.cc/7Rjlbl
國中部報名網址:https://reurl.cc/AdyDX8

我要報名
https://reurl.cc/9VpnlY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