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泰緬孤軍後裔在光復馬錫山落腳生根,第三代說不完的文史軌跡老故事|光復商工多元文史走讀!

國立光復商工全民國防教育課程與在地文化融合| 「在地里山環境地景走讀」系列活動

民國47年從泰緬異域轉進光復馬錫山的孤軍合影
老照片彌足珍貴|佬佬隻身加入雲南反共救國軍
40年代落腳光復馬錫山的孤軍|正在教導新生代讀書

國立光復商工全民國防教育課程與在地文化融合,結合花蓮縣光復鄉「勝利不廢商號」,從五月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在地里山環境地景走讀,結合主題設計的環境友善的不廢便當餐食分享、到雲南後裔三代的創意午茶廚藝體驗,宛如帶領學生們穿越時光隧道,來到30、40年代的泰緬孤軍戰場,不禁令人戀戀舊情,為之肅然起敬,讚美祖先輩的英勇史蹟!

「勝利不廢商號」是光復的一家餐廳,是滇緬孤軍的後代所開,後裔正在薪傳祖父英勇的奮戰事蹟
穿越時光隧道|光復商工學生在「勝利不廢商號」觀看孤軍後裔編輯的「追憶似水年華」影片
早年的「勝利不廢商號」|現在已經很現代化了
早年的「勝利不廢商號」|現在已經很現代化了
勝利不廢商號|賣的是戀戀舊情的雲南風味美食

學生們來到大馬村臺九線旁的勝利不廢商號。主人們將上一輩傳承下來的泰緬味道,運用光復在地食材,製作出每一道溫暖、自然的料理。

一開始學生們先跟著男主的腳步到後院採集料理會使用到的香料,泰國檸檬、薄荷、刺芫荽、香茅、 羅望子……也聞聞看每一種植物獨特的香味,採的都是餐桌上會使用到的素材喔!

孤軍奮戰的年代|番茄是珍貴佳餚,只能夠一片片的吃!
不廢便當餐|現在吃的比當年孤軍吃的好太多了!

到室內後由女主跟我們分享早期佬佬隨著國軍撤退來臺,與幾位老鄉一起選在花蓮光復定居的心路歷程,經過了族群融合,文化依然延續了下來,也豐富了色彩。

著藍色衣服的是雲南老鄉第二代趙忠義先生|正在解說滇緬孤軍移動的文史軌跡
“泰緬曾經佔領比台灣大三倍的土地,兩次大敗緬甸國防軍,一次反攻大陸。”——引自電影海報標題

學生們也很可愛的開始DIY自己的中餐,從自己手作的餐點來了解光復在地的滇緬文化,所吃的每一道菜都是在地、當季的食材,看來食材的碳足跡都很低!吃也可以很環保!

40年代落腳光復馬錫山的孤軍房舍
40年代落腳光復馬錫山的孤軍|從泰緬帶回許多異國植栽美食
40年代落腳光復馬錫山的孤軍|從泰緬帶回許多異國植栽美食

第一梯次主題是「雜糧保種」,拜訪鄰近馬太鞍部落的瑪布隆農場,首先來到馬太鞍濕地的有機大豆田,農場主人柯春伎引領學生認識即將採收的大豆,同時介紹田間生態與多樣環境,透過有機田區讓家族凝聚一起並友善大地!接著來到馬太鞍部落旁的小米田區,柯春伎表示這是部落僅存的梗小米品種,只剩下老人家少數留種,她希望能以雜糧產業的經驗,讓小米的耕作面積擴增、並進一步維繫部落傳統文化與食物主權,讓年輕一代有機會傳承與應用!

異域孤軍野外求生體驗
異域孤軍野外求生體驗
異域孤軍野外求生體驗

第二梯次主題是「邦查採集」,來到馬太鞍濕地農友Umo田間,進行簡單的敬告祖靈儀式,引領學生們整天行程都能受到祝福。Umo分享過往至今的馬太鞍農耕地景變遷過程,以及自身穿梭鄉村與都市的勞動史,近年與兒子Kulas一起回到部落,也將原先單一種植的田地重新設計、配合濕地周遭環境轉為多樣化的邦查食農教學場域。

異域孤軍吃的飯糰|現代版
異域孤軍吃的飯糰|現代版
異域孤軍吃的飯糰|現代版
異域孤軍吃的飯糰|現代版
異域孤軍吃的飯糰|現代版

順著山路走下到山邊一處祖靈屋,Kulas解說參與部落祖靈文化復振歷程,並介紹一旁的cilipeday及自家田園的falinono古稻,藉由傳統穀物的保種配合祖靈文化做世代傳承,帶著學生走下溪邊採集水菜、牧草心、以及田間的甘蔗心,這樣順應環境的採集應用也是邦查文化的里山精神,不刻意大量植栽、透過採集維繫生態與生活之間的緊密連結!

第三梯次主題是「雲南異鄉」,來到馬錫山下的水廣頭魚池旁,仍然住在附近山間的雲南老鄉第二代趙忠義先生做文史解說,這群當時隨著「雲南反共救國軍」加入泰緬孤軍部落第一批來到台灣。幾年後退伍,幾位同鄉輾轉來到花蓮光復鄉馬錫山下河岸地,在此落地生根、集體開墾安頓共食。趙忠義帶著學生上到堤防做往昔環境地景分享,並經過一旁遷移下山的老鄉故居,解說過往養豬經濟需求、以及當時家家戶戶的互助共食歷程,並帶領學生爬了段大興瀑布的山徑小道,揣摩過往深居山林的流離生活與採集情境,同樣也會善用環境野味搭配自身雲南食物,即使身處異鄉卻仍然維繫了家的味道!

「雲南豆豉」、「泰式炒米香」、「雲泰香料」的改良版,在這裡從名稱依然聞得到當年異域孤軍奮戰氣氛。
「雲南豆豉」、「泰式炒米香」、「雲泰香料」的改良版,在這裡從名稱依然聞得到當年異域孤軍奮戰氣氛。
「雲南豆豉」、「泰式炒米香」、「雲泰香料」的改良版,在這裡從名稱依然聞得到當年異域孤軍奮戰氣氛。

課程中香料主角「雲南豆豉」、「泰式炒米香」、「雲泰香料」,結合周遭大馬太鞍地區的里山綠農作據點,以「地景走讀X廚藝體驗X族群文化」發展深度地方食農教育,同時讓學生們藉由移動與實作過程、深入淺出碰觸過往滇緬孤軍移動的文史軌跡,進行多元文化交流的走讀學習!

雜糧保種體驗活動|學生認識有機大豆田生態與多樣環境
參與學生進行香料料理體驗活動
馬太鞍邦查食農教育體驗活動
馬太鞍濕地水菜採集體驗活動

李秋嫺校長表示,該校全民國防教育課程結合地方創生團隊,認識在地外省榮眷文化與邦查生活故事,從透過身歷情境的交流互動,進行在地化的滇緬孤軍榮眷文史對話與多元飲食文化交流,不僅是全民國防課程概念,更是一場追尋自我與他人、土地、文化以及友善環境連結意義的活動。

異域(電影)

新聞辭典:異域(電影)

《異域》(英語:A Home Too Far)是1990年上映的一部台灣電影,依據作家柏楊所寫的同名戰爭小說改編而成。上映前,由於劇情涉及人權與政治的爭議,經相關人士不斷奔走之下,行政院新聞局電檢處才從原訂修剪21刀,減少到16刀,最後才一刀未剪通過

上映後,影片中泰北孤軍奮戰不懈的劇情立刻引起臺灣人的廣泛討論,票房表現不俗,成為當年度最賣座的國產電影。另外,王傑所演唱的電影歌曲〈家,太遠了〉不但相輔相成,其英譯歌名『A Home Too Far』,則成為契合本片劇情的英譯片名。 《異域》正式上映的電影海報上簡潔的概述泰北孤軍的事跡:「他們(孤軍)曾經佔領比台灣大十倍的土地,然而國際上卻不允許孤軍的存在,想要除之而後快……為了生存下去,孤軍只好拼死奮戰以求喘息的餘地……」電影的開頭亦是如此介紹電影概要。2022年1月初,《異域》在豆瓣上的界面消失。

概述

故事劇情述說第二次國共內戰後,中國大陸國軍幾近全軍覆沒,唯有李國輝團長的一支部隊突圍,流落異鄉,想返回家鄉卻處處碰壁,加上政治情勢的設限,宛如被孤立般的無所適從,成為『身陷於異鄉地域,卻孤立無援的軍隊』,亦有檢討戰敗的主因不在於軍隊作戰不力,而在於政治腐化及國際情勢的批判,隱約也表現出反戰的意圖。整個舞臺則是前往內湖後山、泰國取景,塑造相仿於緬甸當地情況的場景。

劇情簡介

“他們曾佔領比台灣大三倍的土地,兩次大敗緬甸國防軍,一次反攻大陸。”——引自電影海報標題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少部分中華民國國軍殘餘部隊九十三師仍駐守在雲南一帶。然而中共有感芒刺在背,派遣陳賡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8軍對他們展開不斷的追擊。逃亡中,鄧克保眼見身旁同胞不斷倒下,連好友小杜的母親也在逃亡中死去。為此,小杜傷心之餘選擇脫離部隊,加入了當地的馬幫。

後來,鄧克保帶著妻子政芬及一對子女安國和安岱跟隨部隊四處逃命,直到逃離中國國境之外,進入緬甸國境之內後,才稍有喘息的機會,並開始就地安頓下來。但是,鄧克保的女兒安岱則因為欠缺醫療照顧,終至持續的發燒下導致智能受損,令他深深自責不已。

但是,緬甸政府對於他們來此安頓的情形非常不滿,數次派遣軍隊展開軍事打擊,卻屢攻不破。某日,緬甸軍隊展開猛烈的攻擊,導致戰況岌岌可危,大有全軍敗亡之虞。此時,小杜突然協同馬幫同伴前來相助抗敵,他也為此喪命其中。返家後,鄧克保獲知兒子安國因為爬到樹上觀望,因樹枝遭砲彈轟炸而跌落樹下而亡。

最後,鄧克保對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萬分絕望之下,牽著妻子和女兒離開原本要接駁他們去台灣的飛機,返回陪伴葬在此地的兒子……。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我要報名
https://reurl.cc/9VpnlY
我要報名
高中部報名網址:https://reurl.cc/7Rjlbl
國中部報名網址:https://reurl.cc/AdyDX8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