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公公出國去|2023年第12屆世界大伯公(福德正神)節活動在馬來西亞沙巴舉行,玉里大灣福德宮熱情參與。

2023年第12屆世界大伯公(福德正神)節盛況空前。(圖:臉書)
2023年第12屆世界大伯公(福德正神)節活動在馬來西亞沙巴舉行|玉里大灣福德宮熱情參與


世界大伯公(福德正神)節9/15、9/16日於馬來西亞沙巴舉行,來自世界各地(菲律賓、印尼、汶萊、泗水、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泰國、越南)等國家伯公(福德正神)廟參與盛會,並於當地舉行團拜福宴暨遶境祈福,臺灣福德正神全國聯合總會,受邀參加組織代表團十餘間的伯公(福德正神)宮廟參與,盛況空前。

土地公公出國去|玉里大灣福德宮熱情參與
土地公公出國去|玉里大灣福德宮熱情參與
土地公公出國去
世界大伯公(福德正神)節於馬來西亞沙巴舉行,來自世界各地(菲律賓、印尼、汶萊、泗水、香港、澳門、馬來西亞、新加坡、臺灣、泰國、越南)等國家伯公(福德正神)廟參與盛會。

臺灣福德正神聯合總會111年成立並舉行了全國一連10天由南往北的方式舉行遶境祈福,所到之處受致善信大德設立香案恭迎聖駕,反應熱絡,112年由台中新坪里福德正神祠、日南庄福德祠承辦,謹訂於112年國曆12月6日~12月15日(農曆癸卯年10月24日~11月03日)(星期三~星期五)共十天,今年由北往南路線方式進行全國遶境祈福。

陸巡起駕宴晚會於112年12月5日(農曆癸卯年10月23日)星期二晚上18:30假台中太平區育賢停車場舉行。

陸巡起駕宴晚會於112年12月5日(農曆癸卯年10月23日)星期二晚上18:30假台中太平區育賢停車場舉行。屆時歡迎全國各地善信大德,全國福德宮福德正神巡境祈福所經之地,增設香案,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四時無災、五榖豐收、八節有慶、財源廣進。

新聞辭典:土地公

受漢文化影響的民間信仰中之地方保護神

土地公,會因為各地文化不同,而被稱為福德正神福德老爺福德爺公土地公公土地爺爺土地公伯土地伯土地伯公土地神土地爺地主(子)公后土社神社公社君等,琉球人稱為土帝君

土地神乃中國民間信仰普遍的神明之一,主要流行於漢族地區,部分受漢文化影響的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屬於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是具有福德的善鬼神;在中國大陸,中華民國時期及之前,凡有漢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情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現代多屬於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諸神中地位較低,也是與人民較親近的神祇。每月初二、十六的作牙日,是土地神的祭祀日。

歷史起源

「土」在上古時代與「天」被古人視作為神。象形文字描繪出古人所需要表達的事物,「土」字的由來或源自於古人膜拜的圖騰柱。經過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演變,古人在「土」字邊加上了「礻」字旁,以「社」代表古人膜拜的神,後演變而成社神

中國自古就有土地神的崇拜。《孝經》:「社者,土地之王。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春秋公羊解詁》云:「社神者,土地之主也」;《通俗篇》則載:「今凡社神,俱呼土地。」《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云:「社稷之神為上公。」杜預解曰:「用幣於社,謂請教於上公。」《後漢書.方術傳》亦有社公之名。後世遂稱之為土地公。《春秋左氏傳》載,炎帝十一世孫句龍,因為平定九州有功,官居后土之職,並封為上公,他死後祀之為「」,而成為土地公。所謂土地神就是社神,其起源是來是對大地的敬畏與感恩;《說文解字》曰:「社,地主也。」顧名思義,就是土地的主人,社稷就是對大地的祭祀,又有后土之說;《禮記》:「后土,社神也」;史記·封禪書:「湯以伐夏,祭告后土」,後漸由自然崇拜轉化為人格神;禮記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此似為社神人格化之始。祭拜土地神的日子稱為社日,分春社秋社

神格職能

一般來說土地神是基層的神明,專家學者認為土地公為地方行政神,保護鄉里安寧平靜。也有學者認為其屬於城隍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是地府的行政神。

閩南人也認為,土地神可以保佑農業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土地神是功能性極強的神明。一般說法,土地神為地方之守護神祇,為鄉里之神,也有財神的性質。

有些地方認為,如果百里侯願意為土地公加官晉爵,加冕授階,戴上官帽後的福德正神,晉升到相當於(縣)城隍爺的位階。2011年5月,花蓮縣吉安鄉慶豐村的土地公,由時任花蓮縣長傅崐萁將其晉升為城隍爺。

在台灣,墓前守墓的土地公稱為「后土」,會管理墳墓、庇祐亡者。一般在墳墓前方立有「后土」碑,掃墓時先祭拜「后土」,才祭拜祖先,燒紙錢的順序也是先「后土」、後祖先。

信徒

最主要為農人,凡農家無不崇祀。

商家都有作牙習俗上舊曆每月的初二、十六,祭拜「本地財神」(通常當地財神即為土地公),稱之「作牙」,又稱「牙祭」、「作禡」。

掃墓者都崇敬土地神,民間認為土地神乃墓園之守護,故掃墓前需先祭拜土地神,答謝其看守墳墓之辛勞。

造像

廣東香港澳門閩南臺灣琉球等地區,有的土地神旁伴有土地神的夫人,稱為土地婆、伯婆、伯姆等。

而土地神的造像有塚(塚土型伯公見於六堆),石,樹,祠,偶等類型。一般都是以長者形象出現,但服飾則有所不同,市區、鬧區的土地神像多為人樣貌,甚至手持玉如意、金元寶、銀錠。田野地區的土地神像一般多持柺杖。山區的土地神像,則有騎馬、騎虎甚至騎麒麟的。有些地區會將土地神像以文官樣貌呈現,以崇高其神格。

因土地神也兼具財神的神格,持有物品主要是,左手拿金元寶或銀錠、右手拿拐杖如意為主。官帽則是丞相帽或員外帽為主,有少數地區則是狀元帽,例如彰化縣花壇鄉白沙坑文徳宮有戴狀元帽的土地公,據說是紀念當地的名士曾維楨

臺灣傳說「土地神轄山中虎」,而土地神坐騎也常被認為是虎,也有傳說虎神能守護廟境。故許多土地廟會在土地神的供桌下供奉一座虎的雕像,謂之「虎爺」、「虎爺公」、「虎將軍」。

廟宇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於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築,屬於分佈最廣的祭祀的建築,鄉村各地均有分佈。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也有簡單以水泥磚塊砌成小廟,甚至有工廠開模具,以水泥灌製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農家若無土地公廟,有兩種祭拜土地神的方式,於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將三塊石頭疊成「磊」狀,則為土地公的象徵,燒香禮拜。或者把一疊金紙綁在竹竿上,豎立在田頭或田尾處,俗稱「土地公拐」,將其權充土地公的神位祭拜,以祈求五穀豐收。

祭典日期

土地公的祭祀日,古代為社日,並有春、秋兩度大祭典,則演變成今日的土地神生日、成道日。

《臺灣縣志》:「二月二日,家家具牲禮,為土地慶壽。」《臺北縣志·民俗志》:「二月初二,土地公生;是日至各地土地公祠燒香者眾,又有祀虎爺者,即土地公之坐騎。商人則作頭牙,其夜邀請顧客、親友等設宴待之」。

諸羅縣志‧卷之八》:「二月二日,街衢社里斂錢演戲,賽當境土神;蓋仿古『春祈』之意。」《諸羅縣志‧卷之八》:「中秋祀當境土神,與二月二日同,仿『秋報』也。四境歌吹相聞,謂之『社戲』。會飲賞月,製大餅以象之;士子硃書『元』字,用骰子擲四紅奪餅,預取『秋闈奪魁』之兆。」[1],故所謂春祈秋報即與上述兩日相同,現今之祭儀應為舊有社祭習俗之變。

有些地區則認為相反,如《福德正神真經》記載農曆二月初二是「土地公得道日」,「為土地公加昇,封為福德正神之日」,而八月十五日則為土地公神壽誕,不過民間多以二月初二為其壽誕,但同樣在春、秋二季舉行盛大祭典,稱「春祈秋報」。

虔誠的信眾每個月會設置供品祭拜土地神兩次,稱之作牙,即農曆二月至十二月的初二與十六日,而非一般神明的朔望(初一、十五),但也有很少數地方是初一、十五祭拜土地公。祭土地神最重要的日期有頭牙中秋尾牙等。還有最後可在前一晚舉行還願祭典,當日則準備牲禮、水果、祭品、紙錢到土地廟祭拜。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s://sites.google.com/view/huajob-in/%E9%A6%96%E9%A0%81
https://sites.google.com/view/huajob-in/%E9%A6%96%E9%A0%81

發表迴響